close

  
  觀眾通過觸摸高清顯示器,瞭解兵馬俑的製作流程
  
  昨日,展覽向人們呈現了秦俑的“千人千面” 本組圖片由華商報記者 趙航 攝
  2200年前,秦始皇的工匠們在塑造兵馬俑後,將這些“武士、戰馬”打扮得色彩斑斕,整個兵馬俑也因遍身施彩而鮮活生動。
  1974年,秦兵馬俑首次被髮現時,一些彩繪痕跡也零星出現,但大多數都是身體局部的彩繪殘留,從此秦兵馬俑給人留下了“灰頭土臉”的印象。秦兵馬俑最初的面貌究竟是什麼樣的?昨日上午,秦陵博物院集合40年的彩繪研究成果,舉辦“真彩秦俑”展,首次大規模向公眾展示彩繪兵馬俑,該展覽將展至明年3月28日。據瞭解,華商報、華商網聯合秦陵博物院徵集到的35位幸運的“建國”,今日將去探秘彩色兵馬俑。
  這次展覽有哪些亮點?
  這次展出的37件(組)文物中,包括彩繪陶俑、俑頭、陶片、遺跡等,展覽內容分為四個單元:色彩的奧秘、裝飾的靈感、喪葬的藝術、智慧的延續,從不同層面分別探尋秦俑色彩的物質構成及其文化上的象徵意義,為人們還原真實的秦帝國色彩世界。
  據專家介紹,直到1998年,考古專家才在秦兵馬俑二號坑發現了8件較為完整的大面積彩繪跪射俑,之後陸陸續續也有彩俑發現。經過幾十年的研究保護,這些成果昨日對外展出。在展出的彩俑中,有獨一無二的綠臉俑,還有身著彩繪的將軍俑、多個跪射俑,此外,還有一組“彩繪俑頭”,向人們呈現了秦俑的“千人千面”和“絢麗多姿”。
  如果你仔細觀看的話,可以註意到一個眼珠為紅色、瞳仁為黑色的彩繪兵馬俑頭,這具彩繪兵馬俑頭從頸部被打斷,與軀體脫離,橫卧在黃土裡,不過整個頭部保存比較完整。這具彩俑頭所著顏色十分豐富,令人驚嘆,其紅色眼珠與黑色瞳仁的色彩搭配更賦予它靈動的神采。
  彩繪之謎
  秦人如何給秦俑施彩?
  據專家介紹,秦兵馬俑的彩繪是採用塗刷法施色的,一些塗刷痕跡至今仍清晰可見,其彩繪工藝過程主要分四步。
  第1步用膩子將陶質基礎錶面抹光,進行填補縫隙的處理。不是所有的兵馬俑都要這樣的處理。兵馬俑在製作泥胎時,錶面都經過抹光、壓光處理,出窯後絕大多數兵馬俑錶面細膩光滑,彩繪可直接在陶的錶面進行,只有對錶面凹凸不平的陶俑,才會採用這一處理步驟。
  第2步 在陶體或膩子錶面通體塗刷生漆層。
  第3步 用顏料調配成與要求色調相符的顏色,平塗於部分生漆層之上。
  第4步對局部細節進行描畫或暈染,如眉毛、鬍鬚等。較易塗刷的部分會用10釐米以上的大刷子,但是細節如頭髮和裝飾品等,則會用比較小的繪筆施彩。通過彩繪上的痕跡,還可以看出,在這一過程中會使用到尺子。
  秦俑用了幾種顏色?
  施彩時,工匠們在兵馬俑身體裸露的部分如面部、手足、四肢等塗上粉紅色,與人體的本色基本一致;頭髮、眉毛、鬍鬚、眼珠等塗上黑色。在衣著不同的部位有紅、綠、黑、白、藍、紫、黃、粉8種顏色共近20種色調,經過檢測,有12種不同顏料,其中大多數為天然的礦物質,還有少數為合成物。比如“中國紫”和“鉛白”、“鉛丹”均被認為是人工製造。
  秦俑咋做到“千人千面”?
  工匠們為秦俑塑造五官時,十分註意五官之間的相互契合,不少秦俑的面部不僅刻畫出栩栩如生的表情紋以及肌肉的緊張狀態等,還刻畫出五官之間的相互牽引與制衡。秦俑頭像的塑造是先用範模做出初胎,然後進行面部細微刻畫,這樣既可提高效率,又便於“統一性”與“個性”的同時呈現。從秦俑面部特征的多樣性可知,當時所用範模是很多的,但即使是同一範模製造出來的頭像,也要經過製造者對其五官、鬍鬚及顏面進行再度創作而成,使其面相和表情不至於雷同。最後再在形象、表情各異的俑頭上施以彩繪,變幻出“千人千面兵馬俑”。
  為何秦俑彩繪大多消失?
  秦陵博物院文保專家夏寅說,彩繪陶俑顏料多為礦物質顏料,且俑坑歷史上曾經遭受過火焚、塌陷、洪水浸泡等,因此,絕大多數陶俑身上的彩繪已大部分脫落,僅存殘跡,只有極少數陶俑身上的彩繪相對保存較好。此外,兵馬俑長期埋藏於潮濕的填土中,地下有害因素對彩繪造成的侵蝕也相當嚴重,致使生漆底層老化嚴重,失去了對陶質基礎的原有粘附力,顏料層也變得很鬆散。而彩繪層與填土之間的粘接力卻較為牢固,在彩繪錶面形成淤泥層。因此,陶俑在出土時,身上的彩繪極易出現分層和脫落現象,大部分粘在了與其接觸的填土上。出土後殘留在兵馬俑上的彩繪,離開了地下濕度充分的保存環境,失水現象非常嚴重。當飽水的漆層開始乾涸並出現裂縫時,變形就會隨之出現。漆層在乾燥的過程中,底層劇烈收縮並嚴重起翹卷曲,從而導致整個彩繪層與陶俑本體的脫離,這便是造成秦俑彩繪脫落的主要原因。
  “回貼”如何讓色彩複原?
  自兵馬俑發掘開始,對於兵馬俑彩繪的保護與研究就一直在持續。如今,專家們又掌握一門新科技“回貼”。所謂“回貼”,是指將剝落並混在土中的顏色從土壤中分解出來,並粘回兵馬俑身上。夏寅說,在此次展出的高級軍吏俑上,就用了這種技術給其“回貼”了腰帶。
  未解之謎
  神秘“中國紫”咋研製運用?
  在陶俑身上殘存的彩繪顏色中,專家發現了“中國紫”(又稱“漢紫”),這種顏料一直應用至漢末(公元220年)。“中國紫”是人工製造的硅酸銅鋇,目前在自然界中還未發現,而秦俑是現在知道的有確切出土地點和年代最早使用它的實物。
  據瞭解,1992年科學家第一次從漢朝的俑器上發現了硅酸銅鋇,便稱之為“漢紫”,之後又發現其在秦兵馬俑身上被大量使用,所以現在普遍將其稱做“中國紫”。而這種神秘的“中國紫”,在當時是如何研製運用的還是謎。
  秦人尚黑秦俑為何色彩斑斕?
  在展覽現場,有兩個考古專家複原的秦俑,身上的顏色十分鮮亮,大紅大綠大紫。
  秦人尚黑,為何秦俑會色彩斑斕呢?這仍是個謎。
  華商報記者周艷濤
  (原標題:看看秦俑給你的顏色(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f82vfuxm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